除夕放鞭炮的由来(除夕放鞭炮的由来和寓意)

东升常识网 972 2023-04-19 13:01:39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晋的《方志》:除夕之夜,各方互赠礼物,称为“回赠年”;酒食相邀,谓之“不老”;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喝酒,祝一首完整的歌,叫“分龄”;亲爱的朋友们,彻夜不眠,等待清晨,这就是所谓的“守岁”。

相传中国古代有一种叫“年”的怪物,长着长长的触角,面目狰狞。“年”在海底生活了许多年,每到除夕就爬上岸,吞食牲畜,残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寨里的人们都逃到深山里躲避“年”兽的伤害。今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在山里避难,这时村外来了一个老乞丐。他拄着拐杖,胳膊上挎着包,留着优雅的银须,眼睛盯着马修。村民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囊,有的放牛赶羊,人们到处喊嘘,一片恐慌景象。这个时候,谁还有心思去照顾这个乞讨的老人呢?只有村子东边的一个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建议他赶快上山,以避开年兽。老人笑着说:“如果婆婆让我在家里住一晚,我一定会把年兽赶走。”当老妇人仔细打量他时,她发现他年轻、健康、精力充沛,而且有着非凡的世界观。但她继续劝说,求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没办法,只好离家到山里避难。午夜时分,年兽闯进了村子。

它发现村里的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的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屋里点着明晃晃的蜡烛。“年”兽浑身颤抖,发出一声长啸。“年”瞪了婆婆家一会儿,然后尖叫着冲了过来。当我们快到门口时,院子里突然传来爆炸声,年浑身发抖,不敢再往前走了。原来年最怕红,最怕火,最怕爆炸。这时候婆婆的门大开着,我看到一个穿着红袍的老人在医院里笑。“年”大惊失色,狼狈而逃。

除夕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点上蜡烛或油灯,围坐在火炉旁聊天,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彻夜守夜,象征着赶走一切恶疾和流行病,期待新的一年里有好运气。这种习俗逐渐流行起来。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写了一首诗《守岁》:“寒辞冬雪,暖带春风”。直到今天,人们都习惯守着年夜饭,迎接新年。

在古代,守岁有两层含义:老人守岁即“辞旧”,表示珍惜时间;年轻人保持年龄是为了延长父母的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间一般在午夜。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看到村子安然无恙,都非常惊讶。这时,老婆婆恍然大悟,赶紧把乞讨老人的承诺告诉了村民。村民们一起涌向老婆婆家,却发现婆婆的门上贴着红纸,院子里还堆着一堆没烧的竹子& # 8221;邦邦邦邦& # 8221;爆炸声响起,房间里几支红蜡烛还在发光...为了庆祝吉祥的到来,欣喜若狂的村民们纷纷换上衣服和帽子,到亲朋好友家中祝贺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的村子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这次驱逐& # 8221;年份& # 8221;野兽之路。从那以后,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放鞭炮。家长看完现在应该明白了。

上一篇:家庭自做桃酥配方(在家制作桃酥的方法)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