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效应》 莫扎特效应的好处

东升百科网 876 2023-04-16 14:04:07

大家好,常识百科的编辑将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莫扎特效应指的是K448哪个乐章,莫扎特效应,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我们来看看!

这里分享了一个关于热点的激情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莫扎特的作品大多节奏纯净、清新、明快、稳定,符合人体内特有的生理规律。这一特征可以激发愉快、愉悦等积极情绪,进而促进认知加工水平的提高。

2.需要注意的是,“莫扎特效应”的音乐不仅仅是莫扎特自己的音乐,也泛指一般的音乐,这些音乐大多与莫扎特的音乐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音乐结构。

3.“莫扎特效应”的出现:1993年,哥伦比亚大学的Rothcher和加州大学的Gordon Shaw大胆提出了音乐和空间推理能力之间存在某种联系的假设。

4.他们采用了肖在1985年提出的脑研究结构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

5.肖提出的这个大脑结构的研究模型,是以数学和计算机控制的理论模型为基础,试图解决神经网络如何将信息从大脑的一个区域传递到另一个区域的问题,主要是用视觉刺激材料来描述一些神经放电模式。

6.Roscher和Shaw试图将他们的大脑研究模型扩展到另一个特定的行为研究领域,希望看到音乐对空间推理有什么影响。

7.为此,他们进行了一项实验:将36名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分为三组,自变量分别为莫扎特的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流行音乐和无音乐刺激。实验方法就是简单的欣赏。10分钟后用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进行测试,发现听莫扎特音乐的学生测试成绩比其他组高8-9个百分点,但这种影响持续了10-10年。

8.罗彻还认为,如果孩子们经常听莫扎特的音乐(或类似莫扎特的音乐),这种能力将得到永久性的提高,并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9.美国大众媒体对这一实验进行了广泛的渲染和宣传,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各大唱片店关于莫扎特音乐的CD很快就卖光了。最后,法国医生路易斯·托马蒂斯首先提出了“莫扎特效应”这个术语。

10.需要注意的是,“莫扎特效应”的音乐不仅仅是莫扎特自己的音乐,也泛指一般的音乐,这些音乐大多与莫扎特的音乐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音乐结构。

11.罗斯柴尔德和肖的发现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很快成为音乐心理学的热点问题。

12.有研究者对“莫扎特效应”提出质疑,认为莫扎特的音乐流畅、欣快,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人的快乐情绪,从而有助于解决复杂问题。

13.其实认知决定情绪,情绪也反作用于认知。在某种程度上,两者具有相同的生理加工基础。

14.所以“莫扎特效应”需要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来解释。

15.莫扎特效应的脑机制研究在莫扎特效应研究之前,很多人对音乐有助于其他学科学习的原因给出了各种解释,也有研究讨论了音乐与智力、其他学科能力的关系,但都是相关研究,只能寻求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无法证明因果关系。罗彻和肖的实验基于神经科学。

16.神经科学相关研究认为,儿童早期的经历决定了脑细胞(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和凋亡方式。因为神经连接是各种智力形成的基础,孩子的大脑要想把潜能发挥到极限,就要提供丰富的早期经验。

17.因此,罗斯柴尔德认为,人脑中存在一个神经触发模型,为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信息相互传递服务,但音乐本身丰富的结构和表现激活了大脑模型,有利于解决复杂的推理问题。

18.神经学家杰森认为,所谓的“新手”在处理一个更难的话题时,需要比“专家”消耗更多的精力。

19.这样,假设音乐教学可以提高空间推理能力,根据相关脑科学的理论,我们可以认为接受过音乐教育的学生比没有接受过音乐教育的学生消耗的能量少。

20.神经学家认为,莫扎特效应的论证,或者说音乐与大脑功能的关系,需要利用相应的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包括脑电图(EEG)、磁共振成像(MR)、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

21.托马斯·弗劳尔、大卫·米勒和罗伯特·佩里斯林是最早对莫扎特效应做出反应的人。

22.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法与Rothcher和肖的实验方法基本相同,但被试都是四五岁的学前儿童,分为音乐教学(实验组)和非音乐教学(对照组)两组。

23.在第7周和第10周,对两组被试进行视觉空间问题的操作活动测试,并用脑电图观察和监测大脑活动。结果表明,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实验组在处理空间信息时脑电活动较低。

24.根据Jason的结论,认知效率高的被试大脑能量消耗较低,这是通过音乐训练形成的。

25.音乐的每一个成分在每个脑区处理过之后,必然会和其他脑区产生某种联系。

26.一段音乐刺激通过听觉通路的处理和传递到达大脑后,刺激相关脑区的功能,然后通过脑区之间神经突触的互联和两个半球之间胼胝体的作用,使整个音乐成分和结构得到更好的处理和识别。

27.一些被音乐刺激的大脑区域也负责其他认知处理。例如,左枕叶在符号解码中起作用,额叶执行音乐信息的处理、整合、协调和控制能力。

28.因此,各脑区通过突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利于整体行为水平的提高。

29.在另一个脑电图实验中发现,听音乐时脑电波频率较低,振幅较高,产生明显的脑电反应。

30.沃克发现,在听欢快的音乐时,大脑两个半球之间的信息交流增加,尤其是额叶的活动,尤其是α波的增强,但在旋律不和谐的音乐中,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

这说明欢快的音乐加强了两个半球的信息交流,而不和谐的音乐违背了人体的生理规律,不利于两个半球的信息交流。

32.p通过脑电图观察到,专门负责音乐旋律处理的脑区(颞上回和额下回)在音乐的刺激下,以每秒上万次的速度相互联系,同时迅速产生共振相互作用功能,释放出α波。

33.欢快的音乐不仅增强了大脑两个半球之间的信息交流,而且通过对大量欢快音乐结构的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发现音乐中的时间带(节奏和旋律)几乎可以与大脑频率对称。

34.神经系统的很多功能,比如安静放松状态下的脑电波频率,都有一个30秒的周期,而欢快的音乐中每30秒就有一个峰值,所以这种有规律重复的旋律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最大。

近年来,国外研究资料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

36.欢快的音乐使人愉快、放松,思维高度活跃,促进α波明显增加,而噪音状态和不和谐的音乐则没有这种变化。

37.另外,此时的α波主要集中在大脑的前额区。其他研究也表明,听音乐时,脑电图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前额区。

38.“莫扎特效应”理论解释说,音乐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获得某种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取决于对音乐各种成分的认知。音高、旋律、节奏是决定音乐情绪的主要部分:节奏稳定、旋律和谐、音高变化规律的音乐激发积极情绪,反之亦然。

39.另外,从大脑的生理结构来看,有些部位参与音乐的认知加工但不参与音乐的情绪加工,而是通过突触的连接向边缘系统传递信息,产生情绪反应。

40.有些部分既参与音乐认知加工,也参与音乐情感加工。例如,前额叶皮层是整合音乐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的重要区域,具有很强的协调和控制复杂行为的能力,能够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内涵。

41.基底神经节不仅参与积极情绪信息的加工;而且具有信息选择和决策的认知和记忆功能,能够对音乐中的积极内容进行登记和加工,帮助回忆和再现愉快的事件,产生情绪体验和行为。

42.莫扎特的作品大多节奏纯净、清新、明快、稳定,符合人体内特有的生理规律。这一特征可以激发愉快、愉悦等积极情绪,进而促进认知加工水平的提高。这就是“莫扎特效应”的理论解释。

上一篇:就业推荐表样表 就业推荐表有啥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